稳汇率新动作!央行、外汇局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发布时间:2025-01-13
金融界1月13日消息,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于2025年1月13

  金融界1月13日消息,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5上调至1.75,于2025年1月13日实施。

  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用于调控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关键参数。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计算公式为:

  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本×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其中,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央行根据宏观经济热度、国际收支状况和宏观调控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逆周期调控的目的。

  上调参数能够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从而缓和现汇市场人民币贬值的压力。这一调整释放了稳汇率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避免短期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度聚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帮助维持人民币汇率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同时,上调参数还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借入更多的外债。这有助于扩大资本流入,包括境内机构借用外债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属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措施之一。

  自2016年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以来,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经历了多次调整:

  2020年3月: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参数从1上调至1.25,以扩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空间。

  2020年12月:随着经济复苏,跨境资本流动趋于平稳,金融机构的参数从1.25下调至1,以控制外债风险。

  2021年1月:企业的参数从1.25下调至1,进一步优化跨境融资结构。

  2022年10月:为应对人民币贬值压力,参数从1上调至1.25,以增加美元流动性,稳定汇率。

  2023年7月:参数从1.25上调至1.5,创历史新高,旨在进一步稳定汇率预期,改善资本流动。